核心要点总结
财务表现: 2024年营业总收入 1,161.86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 1.2%;归母净利润 7.5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重述后利润 8.03亿元下降 6.3%;基本每股收益 0.048元,低于上年重述后的 0.052元。毛利率 18.6%,略有改善。董事会建议 不派发 2024年度末期股息。
核心业务进展:
能源装备 收入 617.58亿元(+5.3%),毛利率 19.7%(+2.0pp),主要受益于国内煤电政策及订单增长。
工业装备 收入 386.49亿元(-4.3%),毛利率 16.7%(+0.5pp),受累于地产行业导致电梯业务下滑。
集成服务 收入 207.35亿元(-3.0%),毛利率 13.7%(+0.02pp),因工程项目收入减少。
新增订单 达 1,536.0亿元,同比大增 11.9%,其中能源装备(含煤电、核电、风电、储能)贡献 891.0亿元。
发展战略: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如重型燃机、核电、新能源、储能、工业母机等),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攻关(如F级燃机叶片、核电主泵国产化、构网型风机、氢能电解槽等),深耕高端装备产业链(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并实施管理变革(国企改革、人才建设)。
关键风险与未来关注:
应收账款: 截至年底,应收账款净额 375.47亿元,虽较年初下降,但坏账准备高达 176.49亿元,账龄较长部分占比仍高,回收风险不容忽视。
盈利能力: 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下滑),少数股东损益占比较高(19.43亿元),需关注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及成本控制。
海外业务: 其他国家和地区收入下降 7.5%,毛利率下降 3.0个百分点,海外市场拓展与盈利承压。
资产负债: 负债比率 41.97%,较年初上升 1.3个百分点。合同负债 579.29亿元,同比大增,反映预收款增加但也意味着未来交付压力。
执行风险: 订单高增能否顺利转化为高质量收入和利润,考验公司项目执行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正文
上海电气(02727.HK)刚刚发布的2024年年报描绘了一幅复杂图景:一方面,公司紧跟国家战略步伐,在能源转型和高端制造领域斩获颇丰,新增订单同比激增11.9%至1,536.0亿元;但另一方面,营业总收入仅微增1.2%至1,161.86亿元,更令投资者不安的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较上年(重述后)下滑了6.3%,仅录得7.52亿元。这不禁让人发问:订单的“繁荣”何时能真正转化为股东价值?
收入微增,利润承压:钱去哪儿了?
数据显示,上海电气2024年的营收增长几乎停滞。虽然整体毛利率从18.4%(按重述后成本计算)提升至18.6%,但最终的归母净利润却未能同步增长。究其原因,除了投资收益减少约9.4亿元,以及持续高企的资产减值损失(21.99亿元)和信用减值损失(10.65亿元)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少数股东损益从18.70亿元增至19.43亿元,在总净利润中占比进一步扩大。这表明,利润增长的部分更多地流向了非全资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母公司股东并未充分享受到业务扩张的红利。
此外,公司宣布不派发2024年度末期股息,这或许暗示了管理层对现金流的审慎态度或对未来盈利前景的保守预期。
能源装备成“顶梁柱”,新订单结构显露战略重心
分业务板块看,能源装备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引擎,实现收入617.58亿元(+5.3%),毛利率显著提升2.0个百分点至19.7%。这主要得益于国内煤电“三改联动”政策和新增项目的推动。在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占比近六成(891.0亿元),其中煤电订单326.2亿元,储能订单119.2亿元,风电订单173.8亿元,核电订单78.9亿元,显示出公司在传统能源改造升级和新能源领域的双重布局。
相比之下,工业装备板块受房地产市场拖累,电梯业务承压,收入下滑4.3%至386.49亿元。集成服务板块也因工程项目收入减少而下滑3.0%至207.35亿元。这种结构性分化表明,上海电气的增长动力正日益向能源领域,特别是与国家能源战略紧密相关的方向集中。
高企的应收账款与合同负债:硬币的两面
资产负债表方面,几个科目尤为引人注目。应收账款虽较年初有所下降,但净额仍高达375.47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坏账准备高达176.49亿元,占应收账款原值的比例超过30%,且逾期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规模庞大(按逾期账龄口径合计约240.8亿元),显示出严峻的回收风险。
与此同时,合同负债从年初的442.07亿元猛增至579.29亿元,这通常被视为未来收入的先行指标,反映了预收款的增加,与新增订单的强劲增长相符。然而,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未来交付责任和潜在的项目执行风险。高额的合同负债能否顺利、按期、并有利润地转化为收入,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此外,存货也从324.24亿元增至345.50亿元,负债比率微升至41.97%,显示营运资金压力和财务杠杆略有增加。
“国家队”角色与“新质生产力”的赌注
年报中,上海电气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其在服务国家战略、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如F级重型燃气轮机、核电主设备国产化、海上风电、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等。公司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56.65亿元,同比增长5.5%)。
这种战略选择无疑契合了国家产业导向,也为公司带来了大量订单。但投资者关心的是,这些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的“大国重器”项目,其商业化前景和盈利能力如何?高额的研发投入和项目前期投入能否带来可观的回报,还是会进一步侵蚀利润?这构成了对上海电气未来发展路径的核心预期差。
预期差与未来看点
上海电气2024年的业绩体现了显著的预期差:市场可能对其强劲的订单增长抱有乐观预期,但财报显示的却是利润端的疲软和潜藏的资产质量风险。
未来关注点:
订单转化效率与盈利能力: 如何将高额订单,特别是能源装备订单,转化为有利润的收入,改善归母净利润表现。
应收账款管理: 能否有效控制坏账风险,加速回款,改善现金流状况。
新业务商业化: 新能源、储能、氢能等“新质生产力”业务何时能形成规模化盈利,对冲传统业务风险。
海外市场表现: 能否扭转海外收入和利润率下滑的趋势。
总而言之,上海电气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手握充沛订单和国家战略加持是其优势,但如何解决盈利能力偏弱、资产质量堪忧等核心问题,将是决定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投资者而言,在看到订单增长的同时,更需警惕其背后的盈利风险和执行挑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